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杜杰
【人物档案】杜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重点、重大课题以及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长期从事心血管生物学研究,为推动心血管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2015年我国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并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到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再到精准医疗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正不断加大对精准医疗的投入力度。而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版》数据,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高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由此,精准医学方面的创新在心血管病中的转化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申报国家精准医疗重点专项 向90%死亡率的疾病宣战
相较于心梗、脑梗等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瘤/夹层似乎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其实它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灾难性疾病,极为凶险,犹如身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则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世界排坛的超级球星海曼就是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由于引起这种病的病因不清,目前还不能做到对它的早期预防与预警,给病患带来极大痛苦,给国家和病患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杜杰教授组织了包括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这些大学的附属医院,于2016年申报了“主动脉瘤/夹层分子分型和诊治的精准医学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疗重点专项并获批准,成为第一批获得资助的精准医疗重点专项项目。这个项目将围绕“如何建立基于分子分型的主动脉瘤/夹层精准的诊疗策略”,采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以专病队列及规模化的临床样本为基础,在已收集的3000例患者血液样本的基础上,建立多个临床中心的协作网络,分析发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变异在患者中的分布及与临床表型的关联,以基因组学信息和大数据为基石,整合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等信息,建立精准分型体系。在多年随访的动脉瘤/夹层患者数据库基础上,明确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发现可精确诊断动脉瘤疾病进展的分子标志物,及可精确预测疾病预后与转归的分子标志物,最终建立主动脉瘤/夹层精准预警体系,优化治疗方案,建立预后评估体系。
这个项目有望在主动脉瘤/夹层精准医学领域取得开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制约我国主动脉瘤/夹层诊疗的瓶颈问题,实现我国在主动脉瘤/夹层早期诊断、早期预警、早期预防、个性化、准确性治疗方面水平的全面提高,最终降低该病死亡率,减少政府总体医疗开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2016年,杜杰教授团队还发明了主动脉瘤/夹层生物标志物sST2快速检测试剂盒,为临床快速鉴别诊断该病提供了新的手段,有效缩短医生的判断时间,使病患能够第一时间获得相应治疗,降低死亡率。该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成果将于2017年在国际顶尖杂志公开发表并推广应用。
推动科研与临床有效结合 成立精准医学中心
面对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发病率持续增长的现状,目前很大一部分心血管病的科研创新成果并没有应用于临床防治。杜杰教授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与临床的脱节,临床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缺乏基础研究的针对性解决,而科研创新的成果也没有实现完全有效转化。
结合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现状,一直秉承着“科技服务临床”科研理念的杜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打破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的界限,建立新的研究模式,迅速整合国内外心血管学科的精英团队,开展基础、临床与产业结合的多维协同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5年8月,北京安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正式成立,杜杰教授任中心主任。依托该中心,他搭建了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基于质谱技术的遗传代谢病筛查与诊治、生物标志物诊断试剂盒自主研发、个体化多药精准用药门诊等多个临床检测、服务平台,在了心血管疾病的基因诊断、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筛查与诊断、早期识别发生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多药联用的精准决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临床精准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方法。短短一年内,已经服务临床超过万例。
心系学科发展 打造心血管特色学科基地
不仅限于自己埋头搞科研,杜杰教授有更大的目标——推动我国心血管学科发展。除了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养众多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博士硕士研究生外,他还为建设心血管特色学科基地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0年,他牵头成立了教育部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整合首都医科大学多家附属医院心血管临床学科与基础研究资源,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大量新思路和新方法,承担了国家“十二五”、“十三五”、973、新药创制等省部级项目198项,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项,专利42项。在刚刚结束的教育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五年评估中,这个实验室名利前茅。他还创立了与全国多家医院、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协同创新的模式,成立了北京市心血管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包括心血管生物样本库、心血管临床研究基地、心血管分子病因学/分子病理学研究基地、基于质谱技术的心血管病生物标志物分子诊断研究基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背景下,在三地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7月,杜杰教授牵头,以北京市心血管重大疾病协同创新中心为核心,组织创建了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联盟,整合了三地300余家三甲医院、2000多家二级医院的资源,促进了三地资源整合与优化,推动了三地乃至全国心血管疾病基础医学与精准诊疗技术的发展。
“多学科交叉碰撞、协同创新、成果示范与转化,是医学创新应认真落实的关键环节。”杜杰如是说。
(文/中国科技网记者闫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