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合作与交流 >>国内 > 正文

合作与交流

国内

我重点实验室赵冬教授领导的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于2012年取得可喜成绩

发布时间:2015-01-28 09:50:05
字号:
+-14
浏览次数:

2012年5月赵冬教授在《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上发表了题为“欧洲和美国心血管病实践指南在中国临床医学转化中的障碍”,影响因子8.833。随着临床医学研究证据的不断增加,欧美临床实践指南逐渐国际化,并成为指导各国临床医生开展心血管疾病诊疗和预防的参考依据,但在指南实际转化应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中国为例,深入阐述并分析了心血管疾病实践指南在全球化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和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最后,文章指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适宜完全照搬欧美指南,应积极开展并收集基于当地人群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本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综合考虑并评估费用效果的基础上,采取综合的心血管疾病防控和诊疗策略。

2012年2月赵冬教授在《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糖尿病在中国及中国以外其它国家的流行现况和预测的研究”。文章综述了当前糖尿病在中国和其它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美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英国、韩国、日本、墨西哥、马来西亚、委内瑞拉、阿根廷、俄罗斯、智利、巴西、土耳其、伊朗、罗马尼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日利亚、孟加拉、越南、埃及、泰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现患人数和年龄标化患病率,并按照不同国家的人均GDP,分为高、中、低收入三个水平,进行国家间的比较。这篇文章对于近几十年来糖尿病在全球流行的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并以一种新的视角预测了未来糖尿病仍将持续增加这一严峻的形势。文章提示,基于已经发表的文献,中国从2000年以来的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和患病率均有明显的增加,并且明显低估了未来到2030年的糖尿病的增加趋势,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关于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预计2009年为3.9%,2010年上升为4.5%,患病人数从5310万增加到4320万。对糖尿病流行趋势低估的现状同样发生在其它国家,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应该引起关注。

2012年5月刘静副教授在《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糖尿病、高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随访15年的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影响因子2.754。由于以前的研究发现许多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发生在LDL-C水平正常者中,并且LDL-C降脂达标后的患者仍具有发生ICVD的残余风险,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旨在调查不同LDL-C水平下,除LDL-C之外的危险因素是否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有不同的影响。研究人群为35-64岁的中国多省市队列共30,378人,随访15年后发现:在LDL-C<130mg/dL水平,高TG预测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为1.74倍,低HDL-C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为1.54倍;而在LDL-C≥130mg/dL水平,糖尿病预测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为2.38倍。此外,老年、男性、高血压、中心肥胖和吸烟在LDL-C不同分层水平下对ICD的预测作用是相似的。研究最后指出在LDL-C水平低的人群中,应控制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正常范围,而在LDL-C水平高的患者中,除应严格降脂外还需加强血糖的控制。

2012年3月王淼在《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杂志上发表题为“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对冠心病具有协同作用的研究”,影响因子2.692。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较少有研究探讨两者对冠心病的协同关系,本文旨在探索是否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对冠心病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入选395名年龄50-74岁且行冠脉造影的冠心病住院病人,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对冠心病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平均水平在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白蛋白≥47.3g/L和球蛋白≥25.6g/L都高的人比较,白蛋白高球蛋白低的人冠心病危险为1.59,白蛋白低球蛋白高的人冠心病危险为2.79,两者都低的人的冠心病危险为16.03。研究提示,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低是CHD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两者对CHD的协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2年9月赵冬教授作为责任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心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内不良事件结局的影响:一项来自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BRIG项目在中国的研究结果”,影响因子5.509。本文采取多阶段非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国31个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65家医院,对3168名ACS病人开展问卷调查,706人(22.3%)急性心衰,其中262(8.3%)心衰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急性事件。结果显示,急性心衰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和不良事件构成均高于院内未发生急性事件的心衰患者和非心衰病人。并且指南推荐ACS患者的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的服用、PCI支架等在急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率均比较低。这项研究提示,在中国当前治疗现状下,急性心衰患者院内死亡率和合并不良终点事件仍是不能忽视的临床问题。

2012年4月刘静副教授作为责任作者在《Ang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P在LDL-C之外能够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研究”,影响因子1.511。以前的研究显示CRP在非高胆固醇患者中能够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旨在评价CRP在LDL-C水平低的患者中是否能够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研究入选了418名LDL-C<3.37mmol/L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发现随病变支数的增加,CRP中位数明显增加,多因素分析表明CRP最高三分位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OR值为1.72。研究提示,在不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CRP是一项有用的生物指标,用于改善对病人的风险评估。

2012年2月李岩在《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自报打鼾与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影响因子3.157。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仅部分归因于已知的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除传统危险因素外,是否还存在其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本文旨在评价自报打鼾是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研究对象选自2007年参加现场调查且资料完整的1050名50~79岁的北大社区居民,打鼾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为自报信息,采用颈动脉超声的检测方法,测量人群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两项指标,用于评价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情况。本研究发现在研究人群中有64.3%的人曾经有过打鼾的经历,习惯性打鼾的比例为31.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5.1% vs.28.6%)。多因素分析表明:偶尔打鼾者颈动脉膨大部斑块的患病危险为不打鼾者的1.77倍;习惯性打鼾者颈动脉IMT增厚的患病危险为1.71倍,颈总动脉斑块的患病危险为1.74倍,颈动脉膨大部斑块的患病危险为3.63倍;没有发现打鼾与颈内动脉斑块的患病危险独立相关。本研究提示:打鼾独立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由于人群中打鼾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在人群中开展打鼾筛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是必要的。